原标题: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发布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本报昆明5月22日电 (记者寇江泽、李茂颖)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昆明举办。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
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界的共识。2013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别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红色名录自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成为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协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和制定保护对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近10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力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进化和保护等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20年再次联合对红色名录进行科学调整,最终形成此次发布更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中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相关研究院所、大学等数百位专家的力量,覆盖了全国野生高等植物39330种、脊椎动物4767种。
与上一次评估工作相比,本次评估的物种数量有较大增加。本次评估涵盖的高等植物较上一次增加4880种;脊椎动物较上一次增加410种。同时,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本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
据介绍,此次评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受威胁物种的变化情况。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依然有一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一些重要生态系统退化,珍稀物种生存受到威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说,“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开展物种现状评估,及时掌握受威胁情况并制订红色名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方圆之上绘“湖山”,品杭州亚运会奖牌里的东方美学
- 杭州亚运会:文化交流韵味十足
- 甘肃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关于黄河风情线销售厅代销者的征召启示
- 勠力同心 共筑堡垒——京津冀防汛抗洪救灾综述
- 一带一路全球行丨“锦”绣丝路,万里同风
- 美国波士顿市发生枪击事件 至少8人受伤
- 中新网评: 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鼓舞前行之路
- 行走中国湿地城市|银川鸣翠湖:百鸟和鸣,微缩的“塞上江南”盆景
- 暑期游火爆 重庆“单轨穿楼”景点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销量稳步增长 参与多行业精细化生产
- 现代科技守护古老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