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ī,醋)酸而蚋(ruì,蚊类小虫)聚焉。故言(不慎的语言)有召(招致)祸也,行(不慎的行为)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指立身行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之志者,无昭昭(明显的样子)之明;无昏昏(略同于“冥冥”)之事者,无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之功(功绩)。行衢(qú)道(交叉错杂的路,歧路)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不被双方所宽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听得清楚)。(téng)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无足而飞,梧鼠(即shí鼠)五技(技能。《说文》说“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而穷(没有办法)。诗曰:“尸鸠(布谷鸟)在桑,其子七兮(《毛传》说,布谷鸟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如一,天天如此。这里取其心专一的意思)。淑(善)人君子,其仪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比喻专心致志)兮。”故君子结于一(学习时精神专注)也。
四、《劝学》赏析(李建强)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

|<< << < 1 2 3 4 5 6 7 8 > >> >>|


·上一篇文章:墨子
·下一篇文章:王阳明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jiayu/08529014363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