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14、吕蒙——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5、陈尧咨——熟能生巧

从前有个叫陈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

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16、顾炎武——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原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的读书信条。

顾炎武,(公元1613年——公元1682年),江苏昆山人。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意义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17、祖逖——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8、王羲之——临池学书

这个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

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宋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这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帮迹,岂信然邪?”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下一篇文章: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wenhua/1731214749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