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街里的文化扶贫故事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盛夏8月,重庆市铜梁区黄桷门村巴岳文津书画街上,一座翠竹掩映、碧水环绕的仿古庭院内传出中气十足的教习声。窗内,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正提笔挥毫,为学生作书法示范;窗外,三五村民议论纷纷:“这是区政协委员、书法家柏毅,听说免费教书法呢!”“这样的政协委员还有好多,家里娃要是能拜他们为师,学习有出息,咱就享福了!”…… 一条街承载希望 巴岳文津书画街百余米长的街道上,有着大大小小12个书画工作室,常常开展免费教学、义卖捐赠等公益活动,“阳春白雪”与市井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 一个小乡村怎会有这么多的书法家汇聚于此?这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我们村有个贫困户爱打麻将,干部把鸡苗鸭苗送到手都不要,你说养出来的娃能有啥出息!”去年初,下村走访时村民的一句话,引发了铜梁区政协委员柏毅的思考:脱贫攻坚,委员能做啥?一边是无处寻梦的贫困学子,一边是文化艺术、教育界别委员掌握的优质资源。于是,柏毅和王成金、李中华、骆勤友等几位委员一合计,以文化人、教育扶贫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想不到,委员们的点子和区委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不谋而合,加上区政协牵线助推,去年4月,巴岳文津正式开街,4名委员带头入驻。借助这个平台,结合区政协联系走访和社区报到活动,委员们开办免费书法培训班,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赠送文房四宝2000余套,义卖筹资7万余元捐赠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送书画作品、送春联的活动更是逢年节必开展…… “或许书法本身不会立竿见影让贫困家庭摘帽,但会给孩子播下勇气、力量、希望的种子,从而影响他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柏毅说。 一支笔改变人生 暑假一到,黄桷门村小二年级的叶睿几乎每天都会去巴岳文津书画街学书法。 叶睿家境贫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内向怯懦的他曾是成绩差、体育差、人缘差的“三差”学生。“这孩子沉稳踏实,是个练书法的好苗苗!”柏毅的鼓励让小叶睿有了自信,一年过去了,“三差”变成了“三好”。学习成绩、书法水平双提升的叶睿也有了新梦想:参加书法比赛,考上重点学校,找个好工作,让父母不再操劳。 在李中华委员的书法室,他的学生莫言靠着书法特长,去年从山窝窝飞进了重点高中,书法作品屡屡获得市级奖项……周边的村民也从观望看笑话,到主动送娃进学堂,甚至与娃共同习字,书法学员已从去年的10余人增长至如今的200余人。 “一张网”拓展未来 黄桷门村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了,那其他不能天天到书画街来学习的孩子怎么办?这难题怎么破?如何给爱好书法的贫困户和下岗人员提供免费书法培训的机会?偏远贫困镇村书法教习师资水平如何提升? …… 如今,书画街免费教习名声渐起,但委员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更广袤的农村大地———立足书画街,利用一张网,借力全区333个行政村(社区)讲习所,让远程书法教学成为可能。 最近,在离书画街43公里的市级脱贫村———安溪镇金滩村会议室,后墙张贴的讲习安排表上新增了文化艺术课一栏。30余名留守儿童、妇女和大小伙子们正拿着毛笔,对着一台电脑、一张投影幕布认真描摹。“哪个娃练得好,咱村的村规民约就让他来写!”老支书郑显琼喊了一嗓子,安静的会议室立即炸开了锅:“我要写!”“我要报名!”“我家娃去年书法得奖了,交给他没问题”……“不要急,我们先把基本功练好!”看到这一幕,电脑那头远在书画街作示范的柏毅笑得合不拢嘴。 线上的“网”有序铺开,线下的“网”也在逐步延展。区政协协调图书馆场地每周开讲公益书法;在教育界的支持下,李中华、骆勤友两名委员受聘为旧县中学、石鼓小学的爱心书法学校教师;结合界别活动,委员们也积极融入五风浸润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中,真正把送教下乡送到“需”处。与此同时,大家还积极探索书画与龙绣、根雕、笋竹雕刻以及市级非遗项目——龙灯彩扎等结合的新路子,让艺术拓展脱贫好“钱景”。 “我活了近60个年头了,还是头一回看到咱农民娃写的字、画的画变成艺术品挣钱,这日子有盼头啊!”郑显琼感激地向委员们竖起大拇指,眼角眉梢都是笑。
·上一篇文章:二里头遗址:打开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码
·下一篇文章:李可染画院凤凰艺术中心正式落户张家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artnews/19826111649FD946E88B75E315514H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