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名画《呐喊》和《圣母》修复后5月复展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佚名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挪威首都奥斯陆市的蒙克博物馆3日发表声明说,挪威表现主义大师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和《圣母》经修复后,将于今年5月在博物馆恢复展出。 声明说,这两幅油画“艰巨而耗时”的修复工作即将完成,将于5月23日至9月26日面向公众展出。 2004年,《呐喊》和《圣母》在博物馆展出时,被两名持械男子当众抢走,两年后警方将其追回。然而,这两幅名作失窃期间受损严重,画布出现划痕,局部还被水渗透。 蒙克博物馆不愿透露油画修复后是否依然可见破损之处。不过,博物馆馆长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呐喊》的左侧角落仍有水渍。 法新社的报道说,蒙克生前曾画过几个版本的《呐喊》和《圣母》,但2004年被抢走的作品是他画得最完整的版本之一,当时估价1亿美元。 名画失窃后,博物馆加强了安全保护工作。如今,参观者买票前必须经过金属检测器,随身携带的包也需扫描。买票后,他们还得接受第二次金属检测器检测。 相关资料: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着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後,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 早在1889年,26岁的蒙克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上一篇文章:美国国家档案馆展出1297年《大宪章》原本(图)
·下一篇文章:史前岩画带来谜团 科学家称远古确有过兽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gjnews/08312845383G789GD87CFG9E748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