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经验

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经验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佚名

  (一)引进:他山之石攻玉
   美国人看中国教育中国父母这样做值得吗:曾经在网上被热议的一篇文章,作者谭小熊是一个美国人,目前在新东方学校任外教。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
    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埋单。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实际上年老的父母有权享受更好的生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
    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更懂得享受生活,而不是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我年满18岁可以挣钱支付学费后,我的父母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山区买了一片土地,建了自己的小屋。我和哥哥姐姐都常常收到父母寄来的照片,和他们分享居住在山间的快乐。我结婚的时候,我和我的新娘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礼物除了30元钱,就只有一句关于婚姻的忠告:一对愿意向对方说“我爱你”、“对不起”和“请原谅”的夫妻将会白头偕老。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父母为孩子作了如此多的牺牲呢?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
    1、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们认为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
    2、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竞争很激烈,父母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中国父母们经历了太多动荡和不安,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4、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在父母做了这么多牺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真的开心吗?美国父母是否太自私,只为自己考虑?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是更喜欢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我看来,中国父母这样做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扼杀了孩子的梦想。
    无论如何,我都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一切表示万分尊敬,这样的美德在西方国家是极受敬重的。但我仍禁不住要想,如果孩子并不需要,那他们这么做是否值得呢?如果孩子将来与他们反目,他们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呢?
  引进:他山之石攻玉
  发达国家如何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在美国:“要花钱,自己挣!”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其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修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意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能力的教育。美国南部有些州立中学还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庭院割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用钱。一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扫积雪等。
  日本:“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是日本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父母教育孩子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外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时,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在瑞士:十六七岁姑娘,初中毕业就到人家去当一年佣人。那些长期依赖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在看一看我们的大学生上学期间竟然雇佣保姆或小时工,这样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中国图书订货会上,一位从事图书批发业的女性看到《培育男孩》一书后爱不释手,她说:“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并不是缺钱,而是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办法”。小宝贝生下来了,怎么养,用“老经验”还是看书本?这在年轻父母与他们自己的父母之间,曾经有过一场“战争”。结果,是年轻父母和“书本”胜利了。在告别父母的“老经验”,依照权威专家书籍作指导来养育婴幼儿之后,中国有知识的年轻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有关专家的书籍,依照专家指导、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了。由于中国家庭教育专家群尚在成长中,他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引进书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给中国幼儿园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幼儿园随处可见的“蒙式班”即可知。在家庭教育方面,从国外学习引进的空间很大,并开始成为一种风气。从男孩教育到女孩教育,从幼儿教育、少年教育到青春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体系庞大、相当成熟的实用型学问,大批专家、学者活跃在这一领域,在众多家庭中有巨大的影响力,知名度不亚于明星。在大学医学院当过17年教师、在儿童医院当过17年常驻医生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就是美国最著名、也是享誉世界的少儿教育和家庭问题专家,被誉为当今美国的“家庭问题最高顾问”。他是白宫家庭问题会议特别工作组成员,受过吉米·卡特的特别嘉奖,被里根总统任命为青少年司法及预防犯罪国家顾问委员会成员,老布什出席他的广播节日,小布什则给他夫人以嘉奖。杜博士的著述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多种专的销售在100万册以上。 中国是个重视男孩的国家,但是并没有什么专门针对男孩教育的研究和著作。威詹姆斯·杜布森在《培育男孩》一书中,坦述了美国男孩的艰难处境,不少与中国男孩相似:入托前、在幼儿园里面主要由母亲、阿姨带领。男性气质先天不足,男孩多有娘娘腔。父母倾力提供物质供应,在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发挥榜样力量不够。男孩在家里找不到模仿的对象,便从传媒特别是电视上学习夸张的超人形象。等等。造就下一代男人一切方案都以发挥家庭关键作用为前提。这位美国专家在此原则下提出环环相扣的培育男孩方案。这样的方案多大程度上能被中国父母所接受,还要拭目以待。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古代孩子上学那些事
·下一篇文章:开学第一课——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jia/131115151041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