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疏导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青年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有时连自己也感到不可理解。例如:一个面临毕业的学生看了一会电视,正想起身关了电视去复习功课,里间传来了父亲的声音:"时间不早了,可以开始做功课了。"一听这话,已经抬起的身子又重重坐下,继续看下去。尽管再也没有看下去的雅兴,尽管父亲的话正合自己的心意,但心中却憋着一股气,"不让我看,我非要看。"
这种当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就叫"逆反心理"。上例中对父亲嘱咐的盲目对抗,就是儿子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正常心理支配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逆反心理支配的行为是盲目的。如越是不让知道则越想知道、越是不让去做的事越想去做,越是不让听、不让看的则偏要听、偏要看。有的完全出于一种好奇心,很难说有明确的目的。如学校教育青少年不要抽烟,有时反而"驱使"他们偷偷地去抽。再如学校回避青春期教育,青少年产生"性神秘"反而更想了解有关性的知识,有的甚至因此而犯错误。
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主观因素来说,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知识的增多与能力的增强,特别是抽象思维的发展、推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各种事物、现象喜欢进行独立的分析,他们最恼的是别人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当这种独立性被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时,就会出现反对成人权威的情绪。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不听任何人的摆布,故意显出与父母师长背道而驰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逆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识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还不够强,是非界限也不十分明确,在思考问题时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常常有不稳定的特点,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容易感情用事,并且不善于以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当心境好时,一件平常的事可以使他高兴,心境不好时,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也会感到厌烦。因此,常对心理上或感情上有成见的事物,产生逆向心理活动,表现出种种"故意作梗"的行为。
再从客观原因来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青少年非常需要对他们的理解,当这种迫切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致逆反心理。我们发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中有相当一部份是对家长的不满与反抗。如果父母师长无视子女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无视他们正常的欲望和需求,粗暴地干涉他们的言行、批评指责或命令式地要求他们按父母师长的意图去发展,凡此种种,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还会逐步扩大到对待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显得好辩论、顶撞,显示其与众不同,甚至十分执拗,对什么都不以为然。当然,这里也有社会原因,如某些宣传未能实事求是,使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促成了逆反心理。
对中学生逆反心理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不断增强的要求独立自主的意愿,充分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一面,尽量减少心理上的对立情绪。当学生情绪强烈激动时,要采取"冷处理",化解他们的逆反情绪;另一方面也不能任意迁就或放任自流,要帮助他们较好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知道,人在某一方面受到压抑,必定要在另一方面寻找发泄,以保持其情绪上的平衡,这就是所谓迁怒和移情。对待逆反心理亦可以采用"渲泄法",创造机会使意见和情绪都倾泻出来,以调节情感和行为。而要做到这点,平时必须力求与学生在感情上沟通,通过感情沟通达到心理沟通。
如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但由于各种社会议论和偏见,会使交往的双方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感,迫使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形影不离,使正常的友谊畸形化,探究
·上一篇文章:“心理疏导疗法”介绍
·下一篇文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季忠良 |
佚名 |
孙理 |
叶斌 |
牟绍顶 |
佚名 |
唐秀颖 |